1、社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普及宪法法律,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基层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培育社区居民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意识和习惯,使大家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习近平2014年11月1日在福建调研时的讲话
2、只有内心尊崇法治,才能行为遵守法律。只有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
——习近平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3、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习近平2016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习近平2016年12月9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5、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立法、执法、司法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
——习近平2016年12月9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6、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
——习近平2016年12月9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7、加强法学学科建设,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文化,有我们的体制机制,有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数典忘祖。
——习近平2017年5月3日在中国政法大学座谈会上的讲话
8、法学专业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做好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同时,深入了解法律实际工作,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用正能量鼓舞激励学生。
——习近平2017年5月3日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讲话
9、宪法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统一意志和共同愿望,是国家意志的最高表现形式。“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可以说,宪法是国家布最大的公信于天下。
——习近平2018年1月19日在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
10、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基本遵循。只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宪法才能深入人心,走入人民群众,宪法实施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习近平2018年1月19日在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
11、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习近平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12、要加快推进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为我国涉外执法、司法活动提供法律依据。
——习近平2019年2月25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13、要创新完善平安建设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好政法系统和相关部门的资源力量,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
——习近平2019年1月15日至16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4、一方面,要依法化解各类风险和矛盾,做到处置依据和程序合法合规、处置结果可预期。另一方面,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化手段,在法治框架内调整各类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
——习近平2019年2月25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
——习近平2019年9月24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6、更好发挥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以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检验法治建设成效,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逐步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
——习近平2020年2月5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17、要坚持问题导向,适应技术发展进步新需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和发展。
——习近平2020年5月29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8、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加强对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尽快构建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有效实施民法典、发展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习近平2020年5月29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9、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警方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坚决听从党中央命令、服从党中央指挥,确保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习近平2020年8月26日向中国人民警察队伍授旗并致训词
20、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人民利益,全心全意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努力工作。
——习近平2020年8月26日向中国人民警察队伍授旗并致训词
21、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关键在于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
——习近平2020年11月16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2、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对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法规、规范性文件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和撤销。
——习近平2020年11月16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3、用好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原则和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要受到监督和制约。
——习近平2021年10月13日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4、全体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习近平2021年10月13日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5、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习近平2021年12月6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6、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宪法权威。
——习近平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7、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
——习近平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8、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
——习近平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9、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
——习近平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0、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习近平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